石钟山记

石钟山记朗读

  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为得之矣。然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

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,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,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,送之至湖口,因得观所谓石钟者。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,硿硿焉。余固笑而不信也。至莫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,至绝壁下。大石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;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霄间;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,或曰此鹳鹤也。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舟人大恐。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微波入焉,涵淡澎湃而为此也。舟回至两山间,将入港口,有大石当中流,可坐百人,空中而多窍,与风水相吞吐,有窾坎镗鞳之声,与向之噌吰者相应,如乐作焉。因笑谓迈曰:“汝识之乎?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;窾坎镗鞳者,魏庄子之歌钟也。古之人不余欺也!”

  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,而言之不详;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;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。此世所以不传也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。余是以记之,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

译文

  《水经》说:“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。”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,微风振动波浪,水和石头互相拍打,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。这个说法,人们常常怀疑它。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,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,何况是石头呢!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。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,敲击它们,聆听它们的声音,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,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,鼓槌停止了敲击,声音还在传播,余音慢慢地消失。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。但是这个说法,我更加怀疑。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,到处都这样,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,这是为什么呢?

 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,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,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,我送他到湖口,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。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,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,硿硿地发出声响,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。到了晚上月光明亮,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。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,有千尺之高,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,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;山上宿巢的老鹰,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,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;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,有人说这是鹳鹤。我正心惊想要回去,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,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。船夫很惊恐。我慢慢地观察,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,不知它们有多深,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,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。船回到两山之间,将要进入港口,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,上面可坐百来个人,中间是空的,而且有许多窟窿,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,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,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,好像音乐演奏。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:“你知道那些典故吗?那噌吰的响声,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,窾坎镗鞳的响声,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。古人没有欺骗我啊!”

 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,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,可以吗?郦道元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,大概和我一样,但是描述它不详细;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,所以没有谁能知道;渔人和船夫,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。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。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,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。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,叹惜郦道元的简略,嘲笑李渤的浅陋。

注释

石钟山,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,有南、北二山,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,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。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,正确的说法是:“盖全山皆空,如钟覆地,故得钟名。”今人经过考察,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,是因为它具有钟之“声”,又具有钟之“形”。

彭蠡:鄱阳湖的又一名称。

郦元:即郦道元,《水经注》的作者。

鼓:振动。

搏:击,拍。

洪钟:大钟。

是说:这个说法。

磬(qìng):古代打击乐器,形状像曲尺,用玉或石制成。

李渤:唐朝洛阳人,写过一篇《辨石钟山记》。

遗踪:旧址,陈迹。这里指所在地。

南声函胡:南边(那座山石)的声音重浊而模糊。函胡,通“含糊”。

北音清越:北边(那座山石)的声音清脆而响亮。越,高扬。

桴(fú)止响腾:鼓槌停止了(敲击),声音还在传播。腾,传播。

余韵徐歇:余音慢慢消失。韵,这里指声音。徐,慢。

得之:找到了这个(原因)。之,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。

尤:更加。

铿(kēng)然: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。

所在皆是:到处都(是)这样。是,这样。

元丰:宋神宗的年号。

六月丁丑:农历六月初九。

齐安:在今湖北黄州。

临汝:即汝州(今河南临汝)。

赴:这里是赴任、就职的意思。

湖口:今江西湖口。

硿(kōng)硿焉:硿硿地(发出响声)。焉,相当于“然”。

莫(mù)夜:晚上。莫,通“暮”。

森然:形容繁密直立。

搏人:捉人,打人。

栖鹘(hú):宿巢的老鹰。鹘,鹰的一种。

磔(zhé)磔:鸟鸣声。

鹳鹤:水鸟名,似鹤而顶不红,颈和嘴都比鹤长。

心动:这里是心惊的意思。

噌吰(chēnghóng):这里形容钟声洪亮。

舟人:船夫。

罅(xià):裂缝。

涵澹澎湃:波浪激荡。涵澹,水波动荡。澎湃,波浪相激。

为此:形成这种声音。

中流:水流的中心。

空中:中间是空的。

窍:窟窿。

窾(kuǎn)坎镗(táng)鞳(tà):窾坎,击物声。镗鞳,钟鼓声。

汝识(zhì)之乎:你知道那些(典故)吗?识,知道。

周景王之无射(yì):《国语》记载,周景王二十三年(前522)铸成“无射”钟。

魏庄子之歌钟:《左传》记载,鲁襄公十一年(前561)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,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。庄子,魏绛的谥号。歌钟,古乐器。

古之人不余欺也:古人(称这山为“石钟山”)没有欺骗我啊!不余欺,就是“不欺余”。

臆断: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。臆,胸。

殆:大概。

终:终究。

渔工水师:渔人(和)船工。

言:指用文字表述、记载。

此世所以不传也:这(就是)世上没有流传下来(石钟山得名由来)的缘故。

陋者:浅陋的人。

以斧斤考击而求之: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(石钟山得名的)原因。考,敲击。

实:指事情的真相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.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教科书(必修)·语文·第三册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8年:104-105

2、朱一清.古文观止鉴赏集评(四):安徽文艺出版社,1996年:179-184

3、周先慎.苏轼散文赏析集:巴蜀书社,1994年:159-166

4、曾枣庄 曾弢.苏轼诗文词选译:巴蜀书社,1991年:264-270

石钟山记创作背景

  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六月,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(现河南临汝)团练副使时,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,途径湖州,游览了石钟山,进行实地考察,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,写了这篇文章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.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教科书(必修)·语文·第三册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8年:104-105

2、朱一清.古文观止鉴赏集评(四):安徽文艺出版社,1996年:179-184

 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,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“目见耳闻”,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。一共三段。c6h古诗词网 -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

 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,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。可以分为三层。第一层,引《水经》上的话,交代石钟山的处所,紧扣题目,点出石钟山,引起下文。第二层,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,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,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,说明“水石相搏”之说难以取信于人。正因为对郦说“人常疑之”,才引起后人的异议,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。第三层,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。李渤也在“人常疑之”的“人”之列,于是就有他“访其遗踪”的行动。他亲“访”遗踪,亲“扣”其石,亲“聆”其声,理应无疑。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,并以处处有石,石石能扣而发声,反驳李说,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。对这两种说法,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,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,有主有次的。对两说的分别怀疑,提法上也有所不同:用“人常疑之”,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,这里的“人”是否包括作者,没有明说,这是一种客观记叙,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;用“余尤疑之”,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,这里的“余”字,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。对郦说“人常疑之”和对李说“余尤疑之”,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,为第二段的“固笑而不信”和夜游石钟山,以及结尾的一“叹”一“笑”,一“简”一“陋”作铺垫。c6h古诗词网 -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

 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,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。可以分为三层。第一层(“元丰七年······得观所谓石钟者”),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、同行者和缘由。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“疑”念,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,顺道考察石钟山,正好借此释疑。这一层紧承上文。第二层(“寺僧使小童持斧······余固笑而不信也”),写访问寺僧。寺僧“使小童持斧”扣石发声,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,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。这一段回应李说,“择其一二而扣之”,“因笑而不信”,分别照应第一段的“扣而聆之”,“余尤疑之”。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,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。第三层(“至莫夜月明······古之人不余欺也”),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。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“莫夜月明”时分,同游者是长子苏迈,方式是“乘小舟”,地点是“绝壁下”。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:看见的是“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”的大石;听到的是“云霄间”鹘鸟的“磔磔”的惊叫声,以及“山谷中”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。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,有远有近,有高有低,有动有静,有形有声,十分逼真,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。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,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,为下文批评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”伏笔。转而写作者在“心动欲还”的时候,忽然“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”,使“舟人大恐”,而作者却被吸引了。他“徐而察之”,发现“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微波入焉,涵淡澎湃而为此也”,查明了发出“噌吰”之声的原因。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,下面又起波澜。作者在“舟回至两山间”的时候,发现入港处有“大石当中流······空中而多窍,与风声相吞吐,有窾坎镗鞳之声”。这里的“回”不是“返回”的意思,而是“掉转”的意思。“舟回至两山间”,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,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。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,极为细致深入,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:“微波入焉”和“与风水相吞吐”,分别照应“微风鼓浪”;“山下皆石穴罅······涵淡澎湃而为此也”和“大石当中流······空中而多窍”,分别照应“水石相激”;“噌吰如钟鼓不绝”和“窾坎镗鞳之声”,分别照应“声如洪钟”。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,而且以详补“简”,为末段叹郦说之“简”作好铺垫。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。“因笑谓迈曰”的“笑”不同于前面“笑而不信”的“笑”。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,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,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、兴奋。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“周景王之无射”和“魏庄子之歌钟”相联系,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,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。又以“古之人不余欺也”肯定郦道元的说法,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。在这一段,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,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,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,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。c6h古诗词网 -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

 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,表明写作意图。可以分为三层。第一层,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这句话,语气强烈,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,点明了全篇的主旨,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、所总结的事理,是作者的心得。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,从两方面说。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,有三点:一是“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,而言之不详”,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,可惜“言之不详”,致使“人常疑之”,得不到人们的承认;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,“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”;三是“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”。“不能言”是说不能为文,并非不能说话。郦说失之于不详,士大夫能为文而“莫能知”,“渔工水师”虽知而不能为文,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。然后用“而”字转到另一方面:“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”,是说李渤之类的“陋者”,主观臆断,“自以为得其实”,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。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,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。“叹郦元之简”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,而又叹其太简略。“笑李渤之陋”是否定李渤的观点,并讥笑其浅陋。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,证实、补充郦道元的观点,纠正李渤的观点。c6h古诗词网 -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

 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,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,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,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,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,富有教育意义。c6h古诗词网 -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 ...

苏轼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冤报冤赵氏孤儿

楔子

()

第一折

(房玄龄上)一片丹心扶社稷,两条眉锁庙堂忧。坚心主意施公正,报答皇王爵禄恩。下官房玄龄是也。方今唐天子即位,八方宁静,四海晏然,黎民乐业,五谷丰登,喜遇太平时世,为因唐家十路总管,开疆展土,立国安邦,人人饶勇,个个忠良。今日圣天子设一宴,乃是功臣筵宴,有功者上首而坐,簪花饮酒;功少者下位而次之,只饮酒,不簪花。圣上著下官为主宴官,著军师徐茂公为压宴官,敕赐宝剑金牌,如有搅闹功臣筵宴者,著下官先斩后奏。小校,唐家十路总管来时,即来通报。(小校)得令。(徐上)两朵金花擎日月,一双袍袖拂乾坤。天下尽服圣上管,半由天子半由臣。下官徐茂公是也。自立大唐以来,广用章句,倚功名而取富贵,蒙圣天子可怜,加老夫军师之职。今日圣天子设一宴,乃是功臣筵宴,有功者上首而坐,簪花饮酒;功少者下位而次之,只饮酒,不簪花。圣上著房玄龄大人为主宴官,著下官为压宴官,敕赐宝剑牌,如有搅闹功臣筵宴者,先斩后奏,赴宴走一遭去也。(报介)(相见介)(殷程上)马背征鞍将挂袍,将军可手燃弓稍。休言十载寒窗苦,怎比征夫半日劳?下官殷开山是也。自家程咬金是也。今日咱两人赴功臣宴。走一遭去也。(报介)(相见介)(杜高上)幼小曾将武艺习,南征北讨惯相持,临敌望尘知地势,对垒填三识兵机。吾乃杜如晦是也。吾乃高士廉是也。赴功臣宴走一遭去也。(报介)(相见介)(房)小校:唐家十路总管只齐了么?(小校)还有两位老将军未到。(房)来时报俺知道(小校)得令。(尉迟,奏权上)老夫复姓尉迟,名恭,字敬德,乃朔州善阳人也。这一位老将军,姓秦字叔宝,自降唐以来,与国家东荡西除,南征北讨,多有功勋,甚有汗马。今日圣天子设一宴,乃是功臣筵宴,功多者上首而坐,簪花饮酒;功少者下位而存,只饮酒,不簪花。叔宝老将军你我吃这一宴非容易也!(秦)想着老将军与唐家开疆展土,立国安邦,多有功来也。(尉)俺与唐家建立大功,只除是你知我也呵。

()

闺怨

巡官算我,道我命运乖,教奴镇日无精彩。为想佳期不敢傍妆台,又恐怕爹娘做猜,把容颜只恁改。漏永更长,不由人泪满腮。他情是歹,咱心且捱,终须也要还满了相思债。

()

厮收拾厮定当,越拘束着越荒唐。入门来不带酒厮禁持,觑不得娘香胡相。

恁娘又不是女娘,绣房中不是茶坊,甘不过这不良。唤梅香,快扶入那销金帐。

()

第一折

(冲末扮东华仙领八仙同仙童上)(东华云)万缕金光灿碧霞,三山海岛映仙家。片片彩云风散尽,融融丽日照东华。贫道乃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是也。吾传太清之道,隐于昆仑山中,以东华至真之气,碧海之上,苍灵之墟,修真养性,累积善功,以成正道,掌管玉霄紫府、洞天福地、三岛十洲、蓬莱之境。贫道德传于世,天上天下,三界十方,登仙得道,名记丹台,方得成道。我闲骑白鹿游三岛,笑跨黄鹤玩九州。贫道因赴天斋以回,为西池王母殿下,金童、玉女,有一念思凡,本当罚往酆都受罪,上帝好生之德,着此二人,往下方酆州托化为人。金童乃是牛璘,玉女是赵江梅。恐防此二人到于人世之间,恋着那酒色财气,人我是非,迷却仙道,您八仙之中,可差那一位下方度脱此二人去?(钟离云)上仙,贫道举一人,乃是铁拐李。此人神通广大,变化多般,能造逡巡酒,善开顷刻花,因此上去的也。(东华仙云)既是这等,便着铁拐李岳直至下方,度脱此二人,走一遭去。还归正道,返本朝元,贫道自有个主意。一任教兔走乌飞,用道法点化心回。待二人功成行满,同共赴阆苑瑶池。(下)(卜儿上,云)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。休道黄金贵,安乐最值钱。老身姓刘,夫主姓赵,不幸夫主早年间辞世,别无甚得力儿男,止有一女,乃是江梅。未曾许聘他人,近新来招了个女婿,姓牛,是牛璘,家中颇有几贯财钱,人皆员外呼之。员外去那江边盖了一座亭,名曰是玩江亭。每日与俺女孩儿,在玩江亭上饮酒。下次小的每扶侍着,去玩江亭上饮酒去,小心在意者!一壁厢便说与牛员外,早些儿回来。老身无甚事,且回后堂中去也。(下)(净牛员外领家童上,云)僧起早,道起早,礼拜三光天未晓。在城多少富豪家,不识明星直到老。小可人酆州人氏,姓牛名璘,家中颇有些资财,人口顺,都将我员外呼之。平日之间,好打双陆,下象棋,折牌道字,顶真续麻,无所不通,无般不晓。嫡亲的三口儿家属,有母亲在堂,浑家姓赵,小字江梅。我这大姐,生而聪明,长而智慧。我为大姐,在这江那边盖了一座亭,名曰是玩江亭。今日是大姐生辰贵降之日,我要在家里安排筵席,则怕那六人亲眷每来搅了我这筵席,故意的在此玩江亭上安排酒肴。早上着人请大姐去了,不见到来。小的每江上看者,若大姐来时,报复我知道。(正旦引梢公、梅香上)(梢公云)来哎,来哎,不要慌,不要慌。哎!一家和气孝为先,奉侍双亲了总欢然。人生在世长安乐了那,焚香顶礼则个谢皇天呵!哙哙!(正旦云)妾身酆州人氏,姓赵,小字江梅。嫡亲的三口儿家属,母亲在

()

楔子

(冲末扮李嗣源领番卒子上,李嗣源云)野管羌笛韵,英雄战马嘶。擂的是镂金画面鼓,打的是云月皂雕旗。某乃大将李嗣源是也。父乃沙陀李克用。俺父亲手下兵多将广,有五百义儿家将,人人奋勇,个个英雄,端的是旗开得胜,马到成功。自破黄巢,俺父子每累建奇功。今天下太平,因某父多有功勋,加为忻、代、石、岚、雁门关都招讨使,天下兵马大元帅,又封为河东晋王之职。手下将论功升赏。今奉圣人命,为因黄巢手下余党草寇未绝,今奉阿妈将令,差俺五百义儿家将,统领雄兵,收捕草冠。若得胜回还,圣人再有加官赐赏。奉命出师统雄兵,剿除草寇建功名。赤心报国施英勇,保助山河享太平(下)(赵太公上,云)段段田苗接远村,太公庄上戏儿孙。虽然只得锄刨力,答贺天公雨露恩。自家潞州长子县人氏,姓赵,人见有几贯钱,也都唤我做赵太公。嫡亲的两口儿,浑家刘氏,近新来亡化过了。撇下个孩儿,未勾满月,无了他那娘,我又看觑不的他。我家中粮食田土尽有,争夺无一个亲人,则觑着一点孩儿!我分付那稳婆和家里那小的每:长街市上不问那里寻的一个有乳食的妇人来,我宁可与他些钱钞,我养活他,则要他看觑我这孩儿。今日无甚事,我去那城中索些钱债去。下次小的,看着那田禾,我去城中索些钱债便来也。(下)(正旦抱徕儿上,云)妾身是这潞州长子县人民,自身姓李,嫁的夫主姓王,是王屠,嫡亲的两口儿。妾身近日所生了个孩儿,见孩儿口大,就唤孩儿做王阿三。不想王屠下世,争夺家中一贫如洗,无钱使用!妾身无计所奈,我将这孩儿长街市上卖的些小钱物,埋殡他父亲。自从早晨间到此,无人来问,如之奈何也!(做哭科)(赵太公上,云)自家是赵太公。城中索钱去来也,不曾索的一文钱,且还我那家中去。兀的一簇人,不知看甚么?我试去看咱。(做见正旦科,云)一个妇人,怀里抱着个小孩儿。我问他一声咱:兀那嫂嫂,你为何抱着这小的在此啼哭?可是为何那?(正旦云)老人家不知:我是这本处王屠的浑家,近新来我所生了这个孩儿,未及满月之间,不想我那夫主亡逝,无钱埋殡,因此上将这孩儿但卖些小钱物,埋殡他父亲。是我出于无奈也!(赵太公云)住、住、住,正要寻这等一个妇人看我那孩儿,则除是恁的……兀那王嫂嫂,你便要卖这小的,谁家肯要?不知你寻个穿衣吃饭处,可不好?(正旦云)你说的差了也!便好道:一马不背两鞍,双轮岂碾四辙?烈女不嫁二夫,我怎肯嫁待于人!(赵太公云)你既不肯嫁人,便典与人家,或是三年,或是五年,得些钱物埋

()